三个价值观看一个人是不是具备创新力,先看一点,是不是敢想敢干。这是我的第一个价值观。第二个价值观是在互联网里干,做什么都不如做一件产品改变世界来得彻底。做出一些别人没有做出来的产品,让这种产品能够影响很多人,能够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这样才值得尊敬。第三个价值观,就是要与众不同。按照苹果的说法,就是“ think different”(非同凡“想”)。
第一章 欢迎来到互联网时代趋势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混沌理论最形象的比喻是“蝴蝶效应”:一只黑天鹅后来泛指那些不可预测、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的东西。互联网已经干掉了很多行业。它是一个价值的创造者,但它首先是一个价值的毁灭者,它在毁灭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谁离互联网最近,互联网就先毁灭谁。在毁灭的同时,它再去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大公司失败不是因为愚蠢,实际上它们有很多聪明的人才,而往往是因为自大。大公司看不懂新的模式,所以凭借老经验,对新生的事物报以嘲笑;但即使看懂了新的模式,它们又因为不愿意放弃既有的业务收入而错失转型的良机,而这给了小公司足够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互联网思维这个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你需要互联网思维,当然不是那种越来越成为玄学的互联网思维,而是一种回归常识的互联网思维。用户为什么非要用这款产品?这款产品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这款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到底有哪些不同?
遇到希望转型的企业,我都会劝他们放弃在概念上的论证,放弃在平台上的规划,放弃所谓大战略,放弃下很大一盘棋的想法,还是应该聚焦在用户身上。
核心是产品体验我要做的东西或者我已经做的东西,用户是什么人?用户在用我的产品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是竞争对手没有解决好的?那可能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机会。有些什么问题我做得不好,但我还可以做得更好?这代表着其中有创新的机会。所有伟大的东西都是虚的,因为你要打开市场,最终需要撬动用户的心。这是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找不到,所有的战略都是空气。
很多创新不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改善用户的体验出发。
商业模式不是赚钱模式一说商业模式就想到怎么去挣钱。这样想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个商业模式的基础是用户,没有用户,任何商业模式都是浮云。他们不知道一个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产品,本质是通过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商业什么是商业模式?其实,商业模式不是赚钱模式。它至少包含了四方面内容: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最后才是收入模式,也就是怎么去赚钱。一句话,商业模式就是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给什么样的用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在创造用户价值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商业价值。
真正的推广模式是要根据你的用户群和产品,去设计相应的推广方法。 真正的推广是对产品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在推广的过程中,你要研究市场,跟目标用户打交道,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了解用户使用产品时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再反馈到产品上进行改进,由此不断调整和完善。对创业者来说,谈论收入模式,谈论如何赚钱,是最不靠谱、最没有意义的事情。
没有用户价值,就没有商业价值。互联网是虚拟的东西,如果没有一种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没有每周 7天紧张工作的奋斗精神,很难做成功。
第二章 互联网里的用户至上 用户的定义在我看来就是那些你能长期提供一种服务,能长期让他感知你的存在,能长期跟你保持一种联系的人。你只有在互联网上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才有能力把其中一些用户转成你的客户。
用户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只有想办法给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甚至是免费服务,才能拥有一个强大的用户基础,拥有了一个强大的用户基础之后,才可能构建商业模式。我们判断一款产品好不好,不是看它能帮公司赚多少钱,而是看能帮助用户解决什么问题。
互联网产品的本质是为用户服务所以好的互联网产品总结起来都有两个特性:第一,它要能在一个点上打动用户;第二,它一定是在持续改进、持续运营。这是互联网产品的一个魅力。因此不要期望某一个版本带来革命,而是要靠很多小版本来实现革命。也就是说,并不是在一开始就策划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而是从一个点开始切入,甚至是做一些比较简陋的原型,或比较粗糙的第一个版本,最重要的是尽快发布、争取用户,在得到市场的验证和指点之后,再进行调整。
在这样的时代,做产品一定要做减法,一定要找对一个点,在这一个点上做到极致。
第三章 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是人性的表达创新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很难发生,那就是发明。发明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技术、新材料在。第二种是从商业模式上创新,就是把贵的东西做成便宜的,收费的做成免费的;第三种是从体验上创新,就是把复杂难用的东西变简单,把笨重的东西变便携。商业的本质就是让人性得到释放,颠覆式创新也不例外,归根结底就是怎样满足人性。
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鼻祖,他认为创新就是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着至高无上的作用。我认为“破坏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是一回事,用更地道的话说,就是商业“革命”。
破坏和颠覆,都是强调打破原有的平衡,建立新秩序。颠覆式创新是好是坏,用厂商的立场进行道德评判是没有意义的。
一定不能以一种藐视的态度看待新生事物。它可能满身缺点,你用自己的优点比它的缺点,基本上你会全胜。但是,颠覆你的这个东西,不需要做成十项全能,它只要在一个点上追求极致,做得远远超过你,这就足够了。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颠覆式创新,需要逆向思维各种商业战争的案例,都教给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当你面对强手的时候,一定不要按照它的节拍跳舞,按照它的节拍跳舞你就死定了。你要想办法通过反向思维,通过逆向操作,在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上创造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如果要学习乔布斯,就要学习他的精髓,那一定得从 iPod学起。这就像一个人吃了七个馒头吃饱了,你就觉得第七个馒头很神奇,看是用什么特殊面粉做的。
在某种程度上,壳比核还重要。用户体验好不好,都体现在壳上,都反映在你在核心上做了什么。
颠覆的力量来自于侧翼和聚焦。就是颠覆的力量从来不是来自于主流的、热门的市场,而是来自于边缘地带,来自于侧翼。遇到创业者,我都强调一点,不要满脑子想着做平台,而是要找一个大公司看不到的角落,给用户解决问题。平台是大公司玩儿的事情。颠覆要的是微观力,而不是平台力。平台是产生不了颠覆力量的,大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平台,是因为它在解决用户问题的过程中把规模做大了,自然就变成了一个平台。
第四章 免费时代互联网上的软件必须免费,彻底免费,然后再从企业级市场上去赚钱。而且,免费也的确是一种推广产品的强有力手段,能够使产品迅速推广,短时间内成为事实标准,建立竞争壁垒。免费,英文词就是 free。我觉得 free是互联网的重要精神,它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免费。我不挣老百姓的钱,但免费可以为我带来最大的市场份额,可以为我带来忠诚的用户群,带来品牌的知名度与价值。第二层含义是自在、便利。无论做软件还是做服务,都应该让人感到网络生活的自在、便利。第三层含义是自由。在互联网上,你要放开了去想去创新,想到了就去做,而不模仿他人。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广告,一种是增值服务。
广告模式,有的人说是“羊毛出在猪身上”。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换成很学术的说法,就是第三方补贴。
什么是增值服务?其实很简单。只要是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需要的服务,我们就认为它是基础服务,基础服务一定是免费的,这样的话不会形成价值歧视。就是说,只要这种服务是每个人都一定要用的,我一定免费提供,而且是无条件免费。增值服务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这个比例可能会相当低,它只是百分之几甚至更少比例的人需要,所以这种服务一定要收费。互联网上伟大的公司刚开始都是以免费、好的产品集聚用户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再构建商业模式。你应该回答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你究竟拿什么免费?这个东西会不会成为一项基础服务?通过免费能不能得到用户?在得到用户和免费的基础上,有没有机会做出新的增值服务?增值服务的用户愿意付费吗?如果你能回答清楚这些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不要因为只是赢利模式暂时不清晰,就否定它的整个商业模式。
免费既是商业模式,又是一种革命的手法,也是一种营销手段,也是互联网的一种精神。
用户是互联网所有业务收入的基础。你可以暂时放弃收入,只要用户还在,就可以把收入再挣回来。但如果为了收入和业务,你损害了用户的价值,用户跑掉了,你有再多的收入都会崩溃。如果你只会生产硬件、卖硬件,一旦你的价值链被人免费,对不起,你最后只能沦为代工,挣点微薄的利润。要想生存下去,你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要创造新的价值链。所以,“硬件免费”必须要创造新的价值链来支撑,这也是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硬件免费之后,如同免费的软件一样,不再是一个价值链里唯一的一环,而是变成了第一环,变成了厂商和用户之间交互的窗口,变成了厂商与用户沟通的桥梁。
互联网化硬件的互联网化分为以下“四化”。第一是商业模式互联网化。《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早就预言说,未来的硬件一定是免费的。虽然移动终端的利润趋近于零,但通过内置的各种增值服务,同样可以建立起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 第二是产品体验互联网化。第三是市场推广的互联网化。进入互联网时代,产品的推广要基于好的产品体验,依靠口碑进行推广传播。作为新媒体,互联网的 SNS特点打乱了传统广告对人群的划分方式。第四是产品销售的互联网化。互联网既是媒体传播平台,也是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是扁平化的销售模式,压缩了中间渠道的沉淀成本。
免费之后免费具有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会破坏传统的商业模式,同时又建立新的价值体系。 免费之后怎么办?我的回答是,一定要延长自己的价值链。打比方说,你卖手机都不赚钱了,那你一定要在手机里留下赚钱的东西。
文·凯利预言了。他在《技术想要免费》的文章里说:“在未来(至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所制造的一切几乎都将免费,包括冰箱、滑雪板、激光投影机、服装等等。实现的前提,是这些东西融合在网络节点中,成为网络服务的载体。”怎么才能实现跨界、成功转型呢?难度还是挺大的,成功案例真的也不多,但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内部培养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第二,通过合作培育突变的基因,短时间内获取不具备的能力。
第五章 体验为王超出预期的才叫用户体验 。所有的行业都是娱乐业,怎样让用户很爽,从头爽到尾,这就是娱乐业的精神。要应对变化的商业环境,要进行自我革新,你需要重新回过头来,研究你的业务流程,研究你的用户消费习惯,重新看你的用户如何使用你的产品,你的产品是否给用户解决了问题。这样点滴改进,用户体验一定会改善。
消费者其实是不理性的,他们选择和拒绝一款产品,往往来源于人性很小的点。所有成功的产品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的。 大部分人天生就是懒惰的。人性的懒惰就使大家会自动自发地选择更易于操作的产品,所以要让简单也成为一种重要创新,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第六章 互联网方法论微创新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行业巨头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的小处着眼切入市场,通过快速地、持续地改进产品的用户体验,从而达到颠覆市场格局的目标,这种持续不断的创新就叫微创新。有两点很关键:第一从小处着眼,贴近用户需求心理;第二要小步快跑,快速出击,不断试错。我把这两点称为互联网上的“微创新”规律。 所以现在互联网讲究的是用最低的成本、最小的规模、最快的速度去尝试一个粗糙的东西,快速拿到市场上去试,市场好就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不好就赶快换方向。
我说先别跟我谈 1亿用户,你先让 100个用户来试试,看看反应。如果 100个用户使用反馈很好,那我们再多买两台服务器,看 1万个用户行不行。如果 1万个用户反馈情况不错,那我们可以批量采购服务器了。所以按照这个小步快跑的微创新理论,很多企业的研发方法、产品发布方法和迭代更新的速度都会有所改变。所以,做产品不要在乎绝对数,而是要关注相对的增长趋势。 功能更贵精,不贵多,要在每一个点上做到极致。 有头大象,我们怎么也推不动它,但如果你把力量变成一把锥子,很有可能就把它刺痛了。很多人说,未来要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但我觉得再伟大的目标,也要从小的引爆点开始突破。
衡量什么算微创新,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用户会不会用最屌丝的语言在用户间流传。
容忍失败在我们这个文化里,创新的失败率很高,到处存在这种无形的压力,这会让很多人不愿意去做真正的创新。 虽然我们嘴巴上喜欢讲创新,但创新一旦出来,我们对它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包括我在内,对少数派的不宽容,对从众心理的需求,也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创新。而法律从来不保护商业模式,法律只保护知识产权,只保护商标。 全球任何国家的法律从来不保护商业模式,在中国却是个例外。
一定会形成美国那种创新和创业的氛围,最后中国才能出现真正的硅谷精神和乔布斯。在这样的价值观里,很多人都不敢创新,因为害怕失败。当你真正去创新的时候,很多时候缺的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胆量。
战略必须要落地到产品谈概念,我觉得是最乏味的,因为概念都是正确的废话。概念正确,并不意味着消费者一定要用你的产品。硅谷的产品经理精神,可能太务实,太实用主义,没有战略,但任何伟大的公司都是从做一款产品开始的。你要能脱颖而出,无非是两种思路:要么是进入很新的领域,产生很新的想法;要么是在大家都知道的领域,想得比别人深,想到和别人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战略不管规划得如何宏大,最终要落地,就需要打开市场,而要打开市场,最重要的是打动用户的心。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找不到,所有的战略都是空气。
互联网产品的几个特点互联网产品有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特点。第一,互联网产品要有一个灵魂,要符合相关领域的游戏规则,能打动用户的心。 第二,互联网产品需要不断运营、持续打磨。从前面两点可以推出第三个特点,大家都说产品要做到专注和极致。在产品方向上,一定要先学会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要先找对一个点做到极致,否则你什么功能都做,最后都不突出,没有鲜明的卖点。怎样才能找到用户的需要?我经常说,一线的客服、运营员工才是创新的动力。只有不断地接触用户,不放过每一个小抱怨,才能找到真正的点。企业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体验无处不在,如果你能够处处留心,把自己当成一个抱怨的用户之后,可以再上升一个层次,在抱怨的地方想想如何去改善用户体验。
做产品需要“现场力” 。我建议要学会摆脱本位主义,少从个人角度思考,多站在用户的角度看问题。
我觉得做互联网企业一定要有现场力,产品经理要有“柔性的头脑”和“坚强的腿脚”,要接触用户,在第一线才能保持手感和接地气。接地气的一个方法,就是多从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出发,时刻关注产品的用户体验。强需求产品可以自我发展成强大的渠道,而弱需求产品独立做很难,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渠道。
做产品要有一颗粗糙的心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初出茅庐的时候你要自尊干什么?那自尊是假的,当你做出真正的好产品的时候,当你成功的时候,大家都会尊重你。放下身段,倾听用户的需求,甚至倾听用户的羞辱,当年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要对产品的结果负责,心要粗糙一点,要迟钝一点,不要管别人怎么说,要能够经受这种失败,因为好的产品,是经过不断失败、不断打磨才出来的。好的体验绝对不会一次到位,要不断地一点一滴地去改进。
如何建立一个“铁打的营盘”如何建立一支优秀团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把握三个要点。第一,不能以发财为目标,一定要有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情怀。第二,财散人聚,要有激励机制,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第三,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管理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需要一起探索。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一定是扁平化的,一定是以产品和用户为核心的,一定是小而美的。扁平化就是减少行政层级,把传统层层汇报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改为两层,最多三层。小而美就是把团队分解成无数小团队,按项目或业务分类等进行划分,人员灵活组合,项目启动快,能对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在今天这个时代,评价员工、评价团队、评价公司,价值标准永远应该是能不能做出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这也是 360最看重的。
周鸿祎批注“遗失的乔布斯访谈”很多时候大家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和谐而委曲求全,很多想法不愿意讲出来。好的想法是需要争论的,就像石头需要经过摩擦、磨砺、打磨,最后才能变得美丽光滑。这个比喻既是说团队也是说合作伙伴,他们都会有碰撞、争论、大吵。会找答案——这就是好产品的关键因素——不在于管理流程而在于答案本身。
我觉得所有的管理流程,实际上都是为公司的业务服务的。如果我们抛弃了业务的目标,变成了为管理而管理,天天在那儿搞架构,搞流程。但一旦脱离了产品,实际上就脱离了市场,脱离了用户需求。这种公司基本上就是靠惯性在发展,它很快就会被市场颠覆。所以我认为至少要像开设经济特区一样,在一块特殊区域,放弃流程,聚集一帮很特别的人才,把眼睛聚焦到产品之上。
毕加索曾说过,“好的艺术家懂得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则擅长偷窃”,而我们不羞于窃取伟大的想法。乔布斯还说过一句经典的话“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我当然鼓励以产品为核心,因为一个公司真正的价值就在于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
作者:七弦桐语
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6ac823a6e0d1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